當爸媽都嫌電腦變慢的時候,那肯定就是必定要升級電腦的時刻了。記憶中老家的電腦配備是使用 i3-4130 ,二話不說直接爆炸性換 i3-10100F 搭配 B460M 的主機板,由於 intel F 的 CPU 沒有內顯,隨意拿一千元跟朋友收的 AMD RX 550 當顯示輸出,不需要多插 PCIe 額外電源,完全走一個撿便宜的混搭風格。

當爸媽都嫌電腦變慢的時候,那肯定就是必定要升級電腦的時刻了。記憶中老家的電腦配備是使用 i3-4130 ,二話不說直接爆炸性換 i3-10100F 搭配 B460M 的主機板,由於 intel F 的 CPU 沒有內顯,隨意拿一千元跟朋友收的 AMD RX 550 當顯示輸出,不需要多插 PCIe 額外電源,完全走一個撿便宜的混搭風格。
![]() B-Team 的 BB1 千呼萬喚終於使出來了,由幾個好朋友共同設計並請 LIAN LI 代工製造,其品質肯定是在水準之上,並且當初預購還有送 CRYORIG C7 Cu ,對於本身沒有 ITX 散熱器的朋友是不錯的搭配。當初預購選擇的是銀色版本,單純覺得銀色機殼與書房的桌子比較 match ,接著就直接將本來裝在小烏鴉一代的平台轉移至 BB1 。 |
![]() 前陣子發售的 AMD ZEN3 架構的 RYZEN 5000 CPU 根本是香爆,其實第一天就入手 R5 5600X ,拖到現在才與 B550 AORUS MASTER 的簡單測試完成,因為還有順便裝好朋友設計的 B-Team Lab 的 BB1 。就直接看看 B550 AORUS MASTER 與 5600X 的表現,還是以介紹 B550 AORUS MASTER 為主。 |
其實主要是想分享買到 RTX 3080 ,本來是用 corsair SF600 ,一直很擔心瓦數不夠。
![]() AMD 於新一代的 chipset 產品陸續推出 X570 、 B550 以及最新推出入門的 A520 晶片組,然而 A520 主機板的價格根本造福價格敏感的消費者,堪稱平價入門的首選。 A520 主機板到底有多便宜呢? 這次要介紹的 GIGABYTE A520 AORUS ELITE 的通路價格約台幣三千三元,是台灣通路目前最高階也最貴的也是唯一 ATX 尺寸的 A520 主機板,最貴都才三千元出頭,其他低階的 A520 當然只有兩千出頭罷了。不過也蠻意外技嘉會在入門的 A520 推出 AORUS 系列的主機板,身為鳥頭粉當然要交關一下。 |
![]() 原本的主機是用 R5 3500X 配上 B450I ,不知道哪條筋不對,牙起來直接就買了 R7 4750G 跟 B550I AORUS ,剛好遇上父親節的活動,又追加 888 加購 GIGABYTE SSD 。趁下班空閒就分享 GIGABYTE B550I AORUS PRO AX 以及 AMD Ryzen 7 PRO 4750G 升級過程以及簡單測試的結果。 |
![]() 最近忙到快哭出來,拖了許久才來分享華碩的 ROG STRIX B550-F GAMING (WI-FI) 。其實從 AMD B550 晶片組的規格來看,幾乎是可以上打 X570 ,也是第二款 AMD 支援 PCIe 4.0 的晶片組,或許也可以說是 X570 精簡無風扇的版本。華碩 ROG STRIX 系列的主機板肯定是不少玩家的主流選擇之一,而 ROG STRIX B550-F GAMING (WI-FI) 在系列的定位又是更為主流的價格帶,雖然很多人有意見 B 系列的主機板怎麼都不便宜,畢竟從 B450 變成 B550 ,幾乎用料都是更為優秀。 |
![]() 對於 Intel 用戶而言,相信主流消費者還是會選擇比較超值的 B 系列主機板,比起 AMD 最近推出的 B550 主機板稍微便宜,兩家應該是要互咬互相降價才可以給消費者利多才對。這次要測試的是 TUF GAMING B460-PRO (WI-FI) ,在介紹之前還是有些疑惑,比起以前軍規耐用與現在的電競元素搞得有點尷尬,不過 TUF 系列也時常推出 CP 值很高的主機板產品。 |
![]() 之前測試過 Z490I AORUS ULTRA 以及相對入門的 Z490 AORUS ELITE ,這次要介紹的是 Z490 AORUS ULTRA , ULTRA 大張小張都玩過算是蠻有趣的。其實 Intel 10th Gen Core 的 CPU 畢竟也不是新架構新製程,只是加入核心以及頻率提升,而且這次要測試的 i7-10700K 甚至在預設就將單核頻率提升至 5.1GHz ,全核頻率也有 4.7GHz ,比起八代九代已經提升不少,順便透過 Z490 AORUS 的自動超頻看看效能可以再提升多少。 |
![]() 相信各位看到這幾代的 intel core i7 甚至 i9 的 CPU 溫度都相當熱情,進階 CPU 散熱器幾乎是必須入手。有鑑於自己也有一顆 i7-9700K ,單純只是用一組小塔散根本壓不住, all core turbo boost 甚至不到 4GHz 。既然都買了 i7-10700K ,投資一組一體式水冷似乎就變成天經地義的事情,選擇 ANTEC 的新 AIO 水冷產品 NEPTUNE 240 ,單純覺得把 pump 從水冷頭移至水冷排,這種設計很新鮮,海王星就雀屏中選啦! |
![]() 5/20 解禁前就預購的 Z490 AORUS ELITE 拖了十幾天才分享,當初會選擇技嘉以及 ELITE 不外乎價格算是比較親民,而且還有送技嘉的 512GB SSD ,比起送拖鞋還是什麼外套衣服還要實在。其實不難看出 AORUS 在 Z490 全系列的 CPU 供電設計都不手軟,即便像是價格比較入門的 ELITE 都是 12+1 相的設計,搭配 i7-10700K 小小把玩一番。 |
![]() 身為神鷹教又是 ITX 玩家,怎麼可能不先玩玩看支援 10th Gen Intel Core CPU 的 Z490 ITX 主機板呢?這次拿到的是 Z490I AORUS ULTRA ,目前技嘉 Z490 產品線唯一一張 ITX 尺寸的主機板,話說這次技嘉 Z490 出了不少型號,玩家可以多多挑選多多比較。由於 CPU 還沒上市,只好從左岸收一顆 i5-10400 快速把玩。 |
![]() M.2 NVMe SSD 外接盒這陣子興起,透過 USB 與主機連接,雖然訊號從 PCIe 協定降為 USB 協定,但考量到 USB 還是最普及的外接介面,還是不得不決定啊。 ROG STRIX ARION 最快可以支援至 USB3.2 Gen2 ,也就是上限速度為 10Gbps 的 USB ,完完全全可以海放目前的隨身碟了。 |
![]() 最近 NVIDIA 與 AMD 都產品不斷推出,兩邊也都有不錯選擇,但要更高階產品只有 NVIDIA 的 RTX 2070 SUPER 以及 RTX 2080 以上的產品。 GIGABYTE RTX 2070 SUPER GAMING OC 雖然定位亞於 AORUS 系列,但 GAMING 基本上不會比 AORUS 遜色太多。針對 4K 解析度的遊戲大作,且要特效全開,甚至要享受光線追蹤 ray tracing 新技術的話, RTX 2070 以上的產品才是較為合適的選擇。 |
![]() ASUS 顯示卡產品的定位上, ROG STRIX 往往都是高端系列,比起 TUF GAMING 等系列產品都有更佳的設計以及效能。然而 ROG STRIX RX 5600 XT O6G GAMING 從外表上就可以略知一二其優點,散熱模組所使用三風扇且 2.7 slots 厚度的設計完全要走高效路線,甚至很難分辨與 ROG STRIX 5700 XT 的區別。 |
![]() 中階主流等級的顯示卡,雖然效能不是最強,但往往都是普羅大眾較可以入手的範圍。 AMD 這陣子推出適合 FHD 也就是 1080p 解析尺寸的顯示卡 RX 5500 XT ,而顯示卡的記憶體也分為 4G 以及 8G 的版本,而主要瞄準的對象就是 NVIDIA GTX 1660 。這次要測試的顯示卡為 GIGABYTE RX 5500 XT GAMING OC 8G ,從型號的 GAMING 又 OC ,簡單來說就是 RX 5500 XT 皇帝版。 |
![]() 這陣子 AMD RYZEN 3000 系列的 CPU 降價,相信是個入手時機,但是喜愛 ITX 尺寸的主機板的玩家,目前 B450 ITX 整個也不太好買,不妨趁著 CPU 降價的時期,就直上 X570 ITX 的主機板。以目前通路選擇上, X570 I AORUS PRO WIFI 算是 CP 值最高的選擇,所以就來介紹這張 AORUS 的 X570 ITX 產品。 其實早早該寫這篇文章,剛好遇到跨年過年,又出差到 Santa Clara 參加 DesignCon ,才拖到現在有空處理,廢話不多說,直接進入主題。 |